在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里,荷,是一个清新而又高雅的具象。无论是“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还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尤其是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荷花的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千余年来爱莲者不乏其人,而画家周祖光亦如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史上诸多爱莲并赋之行动者,大致有三类:一曰种,半亩方塘,几株岸柳,日夜观赏,雅兴盎然;二曰写,不时命笔,诉诸文字,咏物言志;三曰画,水墨丹青,浓淡相宜,寄兴得趣。周祖光先生自幼习画,钟情于丹青近一甲子,对于荷,我认为属于第三类。
周先生退休后居凤城南湖北岸,每天南湖荷塘一游,悠游其中,流连忘返,观荷赏莲就成为他四季中最好的消遣之乐了。每每,杨柳岸,晓月初生;夕阳下,飞鸿渐远;骤雨初歇,荷珠滚落;蝉鸣深树,拨弄音弦……在这样的乐趣中,每每徜徉湖畔,都想把触动自己灵感的荷景变成画稿。
漫步湖边沉醉于这份感怀,许久的在他脑中回味,把它也带入了画室。继而,泼阔叶、洒繁花、挥长干、写荷姿,奋力把水墨这大朴素雅的语言幻化成奇妙的韵味。与其说它表现的是自然之美,不如说是心灵在宣纸上的显现。与其说他在写荷,不如说是莲在渡他。迨至岁尾,即从中选出一部分,攒为2024年台历。
春夏秋冬,一年中有四季,荷之化为丹青,从具象化的角度讲,只有三季。春,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冬呢?我以为,此时的荷,正在积蓄力量,准备着来年的盛妆。为此,周先生的台历上,荷,依然在冬季展示着自己的婀娜。知此之朋友,应该会心。
其实,以荷入画,我们的前辈已经做到了极致,先生们对名利得失的淡泊,宽厚仁爱的胸怀,人品和艺品的一致,尤如荷花是我们后来者应该奉为圭臬的。
匆忙中我们将送走旧岁,迎来新的一年,愿这本台历伴随着风霜雨露的荷花之象、之境、之意、之洁、之雅、之情一并奉上。
"我心若莲”。
周祖光先生如是说。
(记录者:赵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