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支由83岁银发长者与9岁孩童组成的特殊队伍踏上北京圆梦之旅,以“老幼同行”的方式勾勒红色传承画卷,在七一建党节前夕,让革命精神与时代薪火在首都大地交相辉映。
一、行走的红色课堂:从历史足迹到精神传承
从江苏泰州出发,抵达北京后,老人们化身为“行走的红色教科书”:在天安门广场,中华志愿者史根银老师轻抚胸前纪念章,声音微微颤抖,深情讲述抗战时期九死一生的战斗历程。他更回忆起十年前,史保东革命老前辈在天安门城楼上,向着阅兵队伍庄严敬礼的震撼场景。史老师感慨道:“当年先烈们用鲜血换来和平,如今一定要让孩子们铭记这盛世,正是他们毕生追寻的模样!”
在故宫红墙下,老人们牵着孩童的小手,从永乐迁都的历史纵深讲到近代风云,将朱墙黄瓦化作鲜活的党史课堂;在清华园门前,钱学森冲破阻挠归国的故事让孩子们攥紧拳头,西南联大徒步求学的坚韧更让孩子们读懂“爱国”二字的分量。
二、志愿行动映初心:代际接力诠释红色精神
“建党节不仅是对光辉历史的回望,更是传承‘为人民服务’初心使命的重要时刻。”老一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份坚定信念,以行动印证信念。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总能捕捉到老人和孩子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穿梭于街头巷尾,看到倒地的共享单车,便主动上前扶起,让道路恢复整洁通畅;发现地上的垃圾,毫不犹豫弯腰拾起,为城市环境添一份力。身披“中华志愿者”红色马甲的他们,更是一道温暖的风景线。当路边老奶奶板车上的瓶子散落一地,他们急忙上前,细致地帮忙整理归置。看着老人们热心相助,老奶奶不住地道谢,言语间满是感动。
走进社区,工作人员亲切热情地接待,尽显北京人民的热忱。交流时,双方围绕红色历史、红色文化相关知识展开探讨。在持续近一个小时的交流学习里,彼此沟通工作心得,相互汲取经验,都觉受益匪浅。双方一致表示,会持续接力传播红色文化,让红色精神在更多地方落地生根。
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志愿者们步入红色讲堂。一位90多岁的爷爷坐在轮椅上,紧紧拉着9岁小志愿者的手,声音哽咽:“我们在枪声里长大,红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脉,如今你们带孩子们重走这条路,就是要让他们明白,今日和平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话音刚落,一旁史根银老师以沉稳舒缓、饱含温情的语调吟诵《中华颂》,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祖国的深情。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与专注的眼神,正是对祖国炽热的爱、对党的崇高敬意,最动人的回应。
三、古今对话中的红色升华:从历史到时代的精神接力
行程次日,老幼队伍将传承延伸至校园与文化地标:在北京外国语学校,在与校方负责人交流学习时,史根银老师以抗战时期外语工作者传递情报的往事,用翻译家萧乾奔赴战场报道的故事,回答孩子“学外语如何报国”的提问,让不同时代的报国情怀在对话中共鸣。交流中,负责人强调:此次红色文化故事讲学活动非常有意义,并表示今后会持续组织学生参与,助力培育青少年报国热忱,让红色传承在校园深耕厚植 。
在天坛祈年殿前,83岁的银发老者将古代帝王祈愿丰年的虔诚,与革命先辈“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娓娓道来:“红色精神不仅是战场上的冲锋,更是和平年代里每一份为国家、为人民的坚守。”孩童们若有所悟地点头,恰似红色种子破土的瞬间。而在巍峨的长城之上,一群老人步履蹒跚却坚定地攀登至最高处的烽火台。他们额角沁汗,白发在风中飞扬,却仍坚持向过往游客传递红色文化与志愿精神。
当白发长者与童真笑脸在天安门城楼前相映,当沧桑掌纹与稚嫩小手紧握成“传承”的形状,这场跨越年轮的京城行,已然成为献给祖国的特殊礼物。它印证着:从战火纷飞的岁月到和平发展的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初心、民族的信仰从未褪色,而老幼携手的每一步,都是对“革命薪火代代传”的生动诠释。这份跨越年龄的守望,正化作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星火,在党旗的光辉下,与时代同频共振,生生不息。中国公益记录者在线记录者网泰州市运营中心栾小娟随队记录报道。(记录者:栾小娟)
责任编辑: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