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金凤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竹韵漆彩·指尖上的康复之旅

2025-07-18
来源:

为聚焦康复期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训练与情感支持需求,将宝贵的非遗文化融入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2025年7月14日至17日,在银川市金凤区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金凤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项目服务团队在金凤区13个社区及各康复站点,开展了“竹韵漆彩·指尖上的康复之旅”社区工疗系列活动。活动精选竹编扇、手工漆扇、烧箔扇 三项富有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专业社工的全程引导与支持下,为203位精神障碍康复者及其家属搭建了一个沉浸式体验、表达自我与促进康复的专业平台。

活动精彩掠影:专业引导下的疗愈与成长

7月14日,丰登镇。

竹编扇制作活动温馨开启。社工首先引导参与者通过简单的放松练习进入专注状态,随后耐心示范选篾、起底、编织等步骤。在社工一对一的鼓励和技巧指导下,康复者们沉浸于细密竹丝在指尖的穿梭,逐渐勾勒出扇面轮廓。社工敏锐观察到,传统工艺所需的专注力有效帮助康复者缓解了焦虑情绪,专注于当下的宁静感悄然传递。一位康复者家属感慨:“看他这么安静专注地做一件事,很久没见过了,感觉心里特别踏实。”

7月15日,上海西路街道•长城中路街道•满城北街街道

上午,上海西路街道综合康复中心活动精彩纷呈。社工精心设计了“选择-体验-分享”环节。一侧,竹编爱好者们在社工引导下专注于经纬交织,感受秩序感带来的稳定;另一侧,漆扇创作者们在社工鼓励下,大胆使用滴管调配心仪色彩,体验创造的自主与乐趣。社工适时组织小范围交流,促进参与者分享选择不同项目的感受,强化其自主决策的信心。

下午,长城中路街道七子连湖社区、满城北街街道居安家园社区的手工漆扇活动独具风情。社工引导康复者关注色彩流动与内心情绪的联结。 当颜料滴落扇面,轻轻晃动晕染出自然纹路时,社工引导大家观察色彩的变化并分享此刻的心情。 “看着颜色慢慢散开,心里的烦躁好像也跟着化开了,感觉平静多了。”一位参与者轻声分享道。这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为难以言说情绪的康复者提供了安全的情感出口。

7月16日,黄河东路街道•上海西路街道•长城中路街道

上午,黄河东路街道颐和城府社区的竹编活动延续传统韵味。社工不仅指导技巧,更着重于引导参与者间的互动与合作。当完成作品的康复者互相展示时,社工及时捕捉并放大这份成就感,组织大家分享制作心得,“你看我编的这个花纹怎么样?”的自豪交流此起彼伏,有效提升了自我价值感和社交意愿。上海西路街道银新苑南社区的烧箔画扇子活动创意十足。社工鼓励康复者将箔片剪成心中所想图案进行拼贴,引导他们通过具象或抽象的图景表达内心世界。 金属光泽与扇面交相辉映的独特作品,成为康复者个性化表达的见证。社工观察到,此活动特别有助于激发创造力,改善因疾病导致的思维迟滞。

下午,黄河东路街道通福家园社区的手工漆扇现场,社工引导康复者尝试探索不同晕染技法,鼓励他们突破固有思维。色彩的叠加与融合,不仅呈现出丰富的视觉层次,也象征着情绪的释放与整合。长城中路街道宁安社区的竹编扇活动中,社工采用阶梯式教学,从基础花纹教起,逐步引导挑战复杂样式。“我能编出这么细的花纹了!”康复者们惊喜于自己的进步,细密的纹路里凝结的不仅是耐心,更是康复过程中宝贵的坚持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提升。

7月17日,长城中路街道•良田镇•上海西路街道•满城北街街道•黄河东路街道:

上午,长城中路街道保伏桥社区、良田镇兴源村的手工漆扇活动充满巧思。社工引导康复者专注于色彩的调和与融合过程,将其视为情绪管理的隐喻练习。 上海西路街道碧水蓝天卫生服务站的竹编扇现场,社工营造了轻松友好的氛围,鼓励大家边编织边自然地交流生活点滴、分享制作小窍门。 竹篾的清香中,康复者们自发地互相帮助、交流经验,这种自发的社交互动是社区融合的重要标志。

下午,满城北街街道临阅家园社区、黄河东路街道金地花园社区的漆扇活动同样精彩。社工组织大家围坐交流浸染心得,引导康复者用语言描述创作意图和感受。 交流声里满是创作的热忱,“我这是想画傍晚的湖面”,“我这个颜色混在一起感觉很开心”。五彩颜料在扇面流淌,康复者们或复刻自然景致,或勾勒抽象图案,在社工创造的安全、包容的环境中尽情释放创作灵感,展现了被疾病可能压抑的想象力与情感。

非遗手工竹编扇

非遗手工烧箔扇

非遗手工漆扇

非遗传承,专业赋能:见证心灵疗愈的力量

本次“竹韵漆彩”活动是金凤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的创新实践。在民政局指导下,社工团队精心策划执行,将非遗技艺深度转化为康复媒介。社工全程发挥关键引导、支持与观察作用,运用积极关注、鼓励表达、阶梯教学等专业技巧确保目标达成。活动成效显著:精细手工有效锻炼了手部功能与专注力,为生活能力打下基础;色彩纹理创作提供了安全的情感表达渠道,有效疏解压力焦虑,带来平静掌控感;社工引导的分享交流显著提升了社交信心与沟通能力,“和大家说说笑笑,感觉没那么孤单了”;完成独特作品带来的成就感极大增强了自我价值与生活热情;学习规划过程也有助于认知改善。

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专业康复+社区融合+非遗传承”模式,优化评估设计、强化社工能力、拓展非遗项目、完善分层支持、促进作品展示,助力康复者在传统技艺浸润中重拾自信、重建连接、拥抱生活,实现高质量社区融入。(记录者:吴诚)

责任编辑:丁原



阅读1171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