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核桃的青涩记忆

2025-09-17
来源:记录者网

                 葛昌秋

       今年教师节前,正好是白露。同事张老师送给我5个青核桃,“这是从老家的树上摘来的!”她还告诉我怎样处理,核桃仁上有层皮,剥了吃口感才好。捧着“不贵重”的青核桃,温馨便随那句朴实的乡音在心里盘旋。

       心想她准是把我当做了城里人,觉得我只吃过核桃,而没见过青核桃。其实,她不知道,我曾在老家生活过14年,是农村长大的一代,称得上是地地道道的乡村人。但那时的老家,却真没有核桃树,自然也就没有青核桃。

       可我却有青核桃的“青涩记忆”,还有老核桃清香润口的回味,那都是深深埋进“核桃沟壑”里的岁月痕迹。

       第一次认识青核桃是唐山大地震前,母亲去姥家带回来几个,看着似曾相识的“梨子”,原来却是核桃,8岁的我才知道了核桃有一身“绿色的外衣”。姥家隔壁的院子里不仅有核桃树,还有桑树,小时候母亲就沾光吃过不少回核桃和桑葚,这回又赶上人家打核桃,带几个让我和妹妹也认识一下青核桃。母亲告诉我们这核桃皮有毒,不能吃也不能沾手,可以用沙土埋一下,或在阴凉地儿捂上,等青皮烂掉再晾干就可以吃了。

       那个时候的百姓日子过得艰难,核桃绝对是稀罕物,也是奢侈品。待去青皮的核桃干了,我和妹妹却舍不得吃,把它当宝贝一样珍藏起来,偶尔也拿出来玩儿玩儿显摆显摆。青核桃就成了小时候快乐的童年记忆,也是大地震前的一件新鲜事儿。

       有时候琢磨着吃核桃的美味了,就盼着有人结婚办喜事。那时村里有请人压炕的习俗,婚礼举行的头天晚上,让一个或几个小男孩儿、或未婚男青年与新郎在新房同睡一炕,称为压炕头儿。被请的是身强体健者,大都是亲友家的孩子和相好对劲儿的人,同时这家的家风要好,在村里口碑也得好。去压炕头儿自然就会有点心、花生、瓜子、喜糖,还有枣、栗子,当然核桃必不可少,因为祝福新人讲究“核核美美”。所以,压炕头儿不仅是好事儿,更是美差,非常令人向往。

       没想到大地震时,老家成了重灾区,当天生产队安排青壮年外出为乡亲们寻找食物。大哥是骨干,冒雨在外奔波了一天,直到半夜才回来。他分了一个铁盒三色果仁罐头,里面是杏仁、花生仁、核桃仁。打开后母亲先拿给了我和妹妹,我一样一个尝了三口,当即就被香迷糊了,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留下了深刻记忆。原来那是从食品厂废墟中扒到的出口商品。母亲一劲儿嘱咐我们不要怕,有党和政府在,啥困难都能克服!那罐“三色果仁”,帮我们全家度过了最难熬的一夜。

      1985年夏,作为“唐山市讲师团”成员,我到迁安二中支教,负责教语文和地理,并兼任初一(5)班班主任。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不循规蹈矩”的做法,使全班学习成绩从年级第五位跃升到第三,一个乱班也成了好班,我跟学生们也结下深厚的友谊。支教结束后,学生们送我返唐,在文教局院里宿舍的核桃树下,我们师生依依不舍。董志强还特意摘了一对青核桃,三下五除二就剥出核桃仁,非让我尝个新鲜,那是我第一次吃青核桃。

       告别的时候,突然天降大雨,学生们守在迁安大礼堂门口避着雨向我挥手,一位同学还拿着核桃树叶子。这一幕瞬间拨动了我的心弦,眼泪涌出……至今那情景历历在目。

       多少年后,父亲住院,需要一些楸子,也就是厚皮的山核桃。几个学生知道后,他们四处寻找,最后从承德兴隆县的山村里才淘换到,然后开车送到了医院。父亲一下就被感动了,老人家连声致谢。

        1987年,我到遵化县党峪农中支教,任校团委副书记,负责团委、学生会、纪律卫生和社会活动等工作,先后成为高中两个落后班的班主任,还代过全校初、高中的体育课。在两个学期的综合考评中,那两个班分别获高中组第一。校园里和山坡上,甚至家家户户都有核桃树,青核桃随处可见,犹如老友相聚。丰收的时候到了,在“赞政策颂金秋,谈理想话人生”主题班会上,同学们自带的核桃、栗子、苹果、山楂等土特产,成了最好的物证和最大的亮点,这事儿还上了市里的党报,一时成了基层的话题。

        汶川大地震后,我5月14日赶到了北川。在18天的采访中,我拍摄了“百名儿童、百位母亲、百个家庭”,完成了“三个一百选题”。还成为著名作家关仁山《感天动地》一书中4个主要人物之一。这本书连获三个国家大奖,书中的40多张照片一半是我的作品,与新华社记者平分秋色。后来我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摄影家”、“全国抗震救灾优秀新闻摄影工作者”,这也是河北唯一的“双料获奖记者”,同时受到了省、市的表彰。在汶川的日子里,在核桃树下吃方便面,看着一个个不大的青核桃,想到唐山的经历,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但小小的青核桃,却给人以希望的力量。

         2021年4月,我受邀到迁西供电公司,为庆祝建党百年的活动策划选题,几个月里先后10余次走进大山,到“背篓精神”发源地,采访了“老背篓”,寻找当年的“背篓小道”;行走在86道弯儿的山路上,赶到迁西最后的通电村脑峪;创意、挖掘、拍摄了微电影《供电所的教练车》,成为全国行业内的首例;撰写了通讯《从供销到供电,跨行的背篓里装了啥?》获得省好新闻二等奖,这事儿被评为全国百个优秀党建案例。

         那天刚过白露,在潘家口水库边上的西城峪村拍摄,突然从草丛中蹦出一只大老扁,这是童年最熟悉的、最喜欢的蚂蚱,我马上将其“收留”。后来又摘几个青核桃,回家作为“礼物”送给了母亲。没想到她非常喜欢,一直看着大老扁,像是老友重逢,笑着说又回到了小时候。当年她给我们逮蚂蚱,而今我还老人家。母亲听了十分开心。

        我将青核桃拿出来跟母亲说:“老儿子把它还给你老人家!”然后我讲了当年的事儿。母亲说她已经不记得了。是啊!父母对儿女的付出都没有记忆。手把着一对青核桃,母亲说:“人这辈子啥人啥事儿都能碰到,千万别看表面儿,日子长了就都明白了。这青核桃圆圆乎乎干干净净,可这层皮儿有毒不能吃。但包着的却是坑坑洼洼结结实实的硬壳儿,只有砸开了这层皮才能见到仁儿,也是人们最想得到的东西。所以,看人看事儿要把握好分寸,找准关键再判断。”青衣、沧桑、仁心,这便是“和美”,而且是大美之美。

        那一刻,凝视母亲额头的皱纹,仿佛是人世间一个92年“老核桃”的纹路。每一道都像是时光精心绘制的线条,融入了风霜雨雪,镌刻了喜怒哀乐,给人一种深邃、沉稳、智慧的独特魅力,让人感觉到纯朴、善良、昂扬的大爱风范……清晰的纹理,丰富的层次……读着读着眼前朦朦胧一片。

       仅仅过了一年多,2022年12月27日,母亲走了。除了送还给老人家几个青核桃、逮了一只蚂蚱外,我还能奉还什么?!如今,老人家脸上的皱纹已渐渐移送到了我的脸上,但再也没了往日“核桃纹”的风采。当对视青核桃的时候,心中青涩的记忆泛起涟漪,青葱岁月里藏下了许多美好的瞬间,还有对往昔的眷恋,特别是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现在,天天可以跟核桃相见,人们都说核桃大补健脑。可我却觉得都不如母亲那几个青核桃,因为她既“补”了我的生命,又能“健”我一辈子!



阅读26972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