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余温”的大国工匠——再见老友张雪松

葛昌秋
2025-10-23
来源:记录者网

                                   葛昌秋

见雪松不难,但那是在报道里和网络上。

见雪松不易,因为他忙的没有一点空闲。

10月17日上午,我终于见到了雪松。

他到唐山学院参加活动。来时,久未谋面的他只带了8个字:全国劳模、大国工匠。

其实,雪松不是仅有这“8个字”,在他的名字上有一堆光环,只不过“大国工匠”是最新的称号。9月26日在重庆刚刚“出炉”,“余温”热度未减。

张雪松是中国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中车唐山公司的钳工、首席技师;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二十大列席代表;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这回他与7位同事走进校园,和唐山学院新材料与化工学院开展“传劳模精神薪火   育廉洁守正新人——劳模专家进校园暨党建联建活动”。

雪松风采依旧,一身浅色的工装,体现了职业特色,岗位的气息扑面而来。胸前的党徽鲜艳夺目,他那双大眼睛与我对视中笑意融融,让人感到亲切温馨。“咱俩见面就是‘大眼儿瞪小眼儿‘”,我以自己眼小开了句玩笑。

雪松小我11岁,我俩相识已久,那是多年前在青联组织的活动中,当时我是全国青联委员、省青联常委。他虽然年轻,但成绩斐然。我们一同当选为唐山市青联副主席,换届后他是资深委员联谊会的会长,我是他的副手,可惜活动不多,交往也就少了。平时只是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他的消息,知道他立足岗位,攻坚克难,先后完成一百多项技术革新,坚持不懈探索钻研高铁装备制造技术,时刻想着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雪松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华技能大奖、全国道德模范……他去北京开两会,我发个微信。作为省政协委员,几次去中车唐山公司参加活动,总是来去匆匆,我们都未能相见。

在唐山,人们把中车唐山公司习惯称为南厂。它是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的里程碑式的企业,与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和开滦煤矿等密不可分,是唐山城市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如今,它不断创造着从“龙号”到“和谐号”,再到“复兴号”的奇迹,跑出了“中国速度”,成为了“国家名片”,正在驶向世界各国。

南厂也是我羡慕和敬仰的企业。在老家的时候,村里有十来个南厂的工人,邻居庆堂大叔在转向架车间,每当用排子车拉回劈柴,我一准儿要挑两块小窄木板玩赏。后来,南厂和农村结对子,职工子女下乡到村里,工厂顺便帮村子搞起副业,他们弄来电锤、盖了厂房、加工道岔,这不仅带动了村子的集体经济发展,也使下乡青年跟乡亲们处成了一家人。

1985年,工作后的第二年我调到团市委,开始跟南厂团委打交道。几年后当了记者,在纪念唐山抗震二十周年之际,我专门到南厂采访了关于地震孤儿成长故事,几家央媒予以报道。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时候,我采访了当时的公司领导,南厂生产的机车奔驰在大京九铁路,为这一历史时刻展现了企业时代风采。2021年6月,受团市委、市青联所邀,我到公司进行“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专题讲座,也是唐山青年学习教育活动的第三次专场。那次讲座设置了天津、泉州等三个分会场。我与团委的青年朋友们就团青工作进行了交流,并提出了建议。

多年来我跟南厂结下了深厚友谊,也结识了很多朋友。但雪松的到来,却令我兴奋不已。因为一个人能走多远,关键看与谁同行。和他在一起,听他一席话,必定大有收获。

雪松说“大国工匠”,有智慧型、技能型、知识型几类。他说许振超,这位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 的中国工人,说他苦练硬功夫的经历,说他的“无声响操作”“无障碍运行”的绝活儿。他讲“三种精神”的内涵,讲“三种精神”的逻辑关系,讲为什么要学习“三种精神”。他说李万军、夏立、田得梅、彭菲……但唯独没说他自己!但大家都知道,从普通技工到大国工匠,雪松靠的就是坚守一线“拧好每一颗螺丝”,“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实干劲儿。他成立了工作室,将30多名青工培养成技术精英,其中有13人成为国家和省部级劳动模范、技术能手。

而另一位资深技术专家王元伍,同样也是实干家,但他专注粘接技术的前沿,结合岗位科研和生产实践案例,诠释了创新中的自我和技术突破,以及追求大目标下的精益思考。

第一次与大国工匠和专家面对面,张明明、李丹丹、王万甫等新入职学校的年轻博士,好像有许多事要问。他们既关心专业教学和“三种精神”的传承,又想着科研团队的培养和新材料的研发,还惦着学生的学业和就业,真正想做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地联合。雪松和元伍从自己的经验和行业现实做了解答,为老师的科研提供了经验,以及课题选定、创新成果转化的方法,并相约携手产学研的实践。

而来自“卓越班”的大学生冀振哲,看到“卓越的人物”,心情有些激动,兴奋变成了兴趣。他们对工匠的认知一下从文字到了岗位,从网络到了现场,学业有成和就业谋生都是他们关注的话题。从追求毕业到追求价值,在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关系中,国家为重。炼与磨的忍与耐,坚持坚守是根本。雪松告诫他们要努力做到终身学习,做事从细节入手,以科学家精神投身学业,干成事业。

当走进学校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雪松驻足一架小无人机前仔细观赏,对大学生的作品称赞不已。现代产业既要勤动脑,也要勤动手。在唐山市石墨烯应用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测试中心,老师演示了操作方法,看到不同领域的新技术,当场吸引住了劳模、专家们。他们也没想到学校有这么好的设施。“八身浅工装”的行走,给校园带来了清新的活力。大工匠与小技能;大车间与小教室;大项目与小实验;大成就与小收获……对比中感悟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古训,品味着“水滴石穿、铁杵成针”的道理。不然,大学生们何以成才?!“卓越班”的学生何以卓越?!

最后,在廉洁教育工作坊,一个简单的手工制作,让雪松感受了非专业操作的乐趣。他将杯中调好的原料浆加热倒入模具里,亲手制作了一块“香皂”。其寓意是“‘材’韵廉香,‘皂’就清风”,因为每个人成长成才成功,清正廉明是必修必考的大课。

杨萍是活动的策划组织者,作为材化学院的党总支书记,她把“立德树人”列为工作头条。学院的学习风气浓厚,2024届毕业生考研录取120人,升学率25.47%。她觉得新时代新发展需要“新材料”,而“新材料”绝不名称新样子新,其结构、性能、用途都要新,但最关键的还是质量。不同的知识、多样的实践、正确的方法、坚定的信念,用理想粘合在一起,造就成“复合型人才”,然后再去去燥气,以务实的心态迎接新挑战。

杨萍说每一次活动,她们都用心尽力,期望着能触动学生,在他们心灵深处有一种“化学反应”,生成新的动能,而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为此,她一直努力寻找新方法,快乐中信心十足。这回雪松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大国工匠的炽热情怀,让人领略了奋斗者的魅力,也为学生和老师们鼓劲赋能。

雪松,平凡中的非凡!

雪松,非凡里的平凡!

临别,我们拥抱的时候,我真正感受到了大国工匠的“温度”!

雪松,大雪青松!

责任编辑:吴迪



阅读17194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