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军强
取经路杳锡杖沉,忽报灵霄列姓名。
氍毹长萦千载韵,荧屏永铸四海痕。
渠畔墨华凝史笔,艺林德曜映素襟。
清影犹随梅月立,遥看云外万松青。
《悼刘大刚先生》一诗以深沉的笔触勾勒出艺术家不朽的精神肖像,其艺术特色与情感张力值得细细品析:
1. 意象经营见匠心
首联以“取经路杳锡杖沉”暗合刘大刚先生饰演沙僧的艺途历程,“锡杖”这一佛教法器既是角色符号,又隐喻艺术生命。与“灵霄列姓名”形成虚实相映,天庭名录的道教意象与取经之路的佛教符号共同构建跨越生死的精神宇宙。
2. 时空架构显格局
颔联通过“氍毹”(舞台)与“荧屏”的空间对仗,“千载韵”与“四海痕”的时间延伸,立体呈现艺术家在传统戏曲与现代传媒双重维度的影响力。这种时空交织的写法,使悼念突破个人范畴而具文明传承的意味。
3. 人格书写蕴风骨
颈联“渠畔墨华”与“艺林德曜”的对举尤见精妙,以水流不息喻艺术常青,以林海浩瀚衬品德高洁。其中“凝史笔”“映素襟”的措辞,将个人艺术实践升华为可载史册的精神财富。
4. 收束意境有余韵
尾联“梅月立”意象既含传统士大夫清雅气质,又暗合戏曲表演的身段记忆。“万松青”以苍茫景语作结,既是对逝者艺术生命常青的礼赞,又形成仰视的审美视角,令人想起“高山仰止”的崇高感。
此诗最可贵处在于突破了一般悼诗的悲切窠臼,以雄浑笔调构建起两个对话空间:传统戏曲的审美体系与当代影视的传播维度,个人艺术修为与行业历史传承。
作者简介
邓军强,作者系作家、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新时代党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