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区:六十二载光阴流转,治水精神薪火相传

2025-11-24
来源:

11月18日,公益记录者来到了天津市静海区南运河畔东钓台村,探访了82岁老河工崔金城老人。看到老人的身子骨出人意料的硬朗结实,面色红润,一双眼睛透着一股精气神。在家中为几位乡邻演唱自编的民间小调《当好河工炊事员》.京东大鼓《出征挖海河》等喜闻乐见的段子,引起在场观众阵阵掌声。 那段记忆如同刻在骨子里的印记,六十二年前的号角声至今仍在耳畔回响。崔金城老人洪亮的唱腔在院子里回荡,每一句歌词都像是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据了解,1963年秋天的海河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刚满十九岁的崔金城推着独轮小车,踩着泥土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赶。车轮在坑洼不平的工地路上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像是一首朴素的劳动号子。

这个瘦高个的小伙子本来可以在家帮着干农活,但听说要治理海河、保卫天津,他连夜收拾了简单的行李,天还没亮就推着小车出了门。母亲塞给他的两个窝窝头还在怀里揣着,带着体温。

工地上人山人海,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挑土的扁担吱呀作响,运石的小车来回穿梭。崔金城把袖子挽到胳膊肘,露出晒得黝黑的臂膀。他年纪虽小,干起活来却从不含糊。装土时总是把车筐装得满满当当,推车时总是小跑着往前冲。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在满是灰尘的脸上冲出一道道沟痕。

当年民工们住的工棚极其简陋,几根木头支起个架子,上面铺着苇席。夜晚躺在地铺上,透过席子的缝隙能看见天上的星星。铺的是晒干的稻草和滑秸,翻身时窸窣作响。吃的更简单,咸菜就窝头,偶尔能吃上一顿白菜炖粉条就是改善生活了。

在挖河工地上崔金城从不叫苦。每到休息时分,这个爱唱歌的小伙子就来了精神。他会站到土堆上,自告奋勇地给大家表演节目。没有乐器伴奏,他就用手打起拍子;没有现成的歌词,他就现编现唱。他把工地上的人和事都编进歌里,唱挑土的老李头如何不服老,唱女工班的姑娘们如何巾帼不让须眉。他那带着乡音的歌声在工地上回荡,时常引来阵阵掌声和欢笑声。

那一代人有那样的经历,是一生的烙印。根治海河,那是历史上的一场硬仗。那时候,劈山开路,围堰造田,人们喊着号子,把青春和汗水都撒在了那条大河上。崔金城当时就在工地上,和其他千千万万的民工一样,铁锨磨破了手,扁担压弯了腰,但胸膛里总有股热气顶着,有股信念撑着——就是把这条桀骜不驯的大河给治的服服帖帖。

如今,海河早已安澜,当年的工地也变了模样。崔金城老了,八十二岁了,头发白了,背也驼了。可那份属于海河的记忆,却像河床下的石头,被岁月冲刷得愈发清晰。他常去的村文化广场,曾经或许就是一片荒滩。现在,他看着广场上跳舞的年轻人,就像看着当年工地上那些生龙活虎的后生。

音乐响起来,不是什么新潮的曲子,还是那些老调。《当好工地炊事员》的旋律一起,他的眼睛就亮了,腰板也仿佛挺直了些。他开口唱,嗓音或许不如当年洪亮,却添了几分岁月的沧桑和温暖。他一边唱,手脚还一边跟着比划,像是在掂量着看不见的大锅,挥舞着无形的锅铲。旁边的老伙计们也跟着哼唱,摇头晃脑。年轻人或许听不懂歌词里的故事,但那真挚的情感,却能穿过时光,轻轻地敲打人心。

他跳的秧歌,步子不那么灵便了;他扭的广场舞,动作也显得有些迟缓。但那份投入,那份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快乐,是任何华丽的技巧都无法比拟的。他不是在表演,他是在用这种方式,重温他的青春,祭奠他的战友,也向这个他亲手参与建设的新时代,献上他最朴素的敬意。

崔金城的故事,就像海河里的一朵浪花,微小,却折射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当他用苍老的歌声,再次唱响工地小调时,他唱的不是怀旧,而是一个时代的精气神。那声音提醒着我们,今天平静的河水,曾浸润过怎样的热血与忠诚。老有所乐,乐在此处;老有所爱,爱在其中。这乐与爱,深深地扎根于那片他为之奋斗过的土地。(记录者:张庭怀)

责任编辑:丁原



阅读1795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