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 走进甘孜藏区

2021-05-19
来源:

2021年5月11-13日,中华儿慈会爱健康专项基金“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公益项目组,深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为竹庆镇、温拖镇、岳巴乡、柯洛洞4个乡镇6所小学的学生们发放了1500套“彩虹爱心包”。

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 走进甘孜藏区


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 走进甘孜藏区


不是留守儿童的“留守儿童”

大多数人印象中的四川是富饶的、环境优美的,而不知四川还是我国第二大藏区,这里是康巴文化的核心地区,处于长江、黄河的源头区域,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丰富海拔落差大,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本次项目组救助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最高海拔达5050千米,当地牧民因为宗教信仰原因,不愿意杀生贩卖家畜,所以虽然养了很多牦牛和羊,却不会从中获取经济收益,全年的收益主要靠上山挖虫草。这里的孩子并不像其它地方的留守儿童,父母会去外面的县城或者城市打工,牧区孩子的父母虽然还在当地,却需要去到更远的深山和牧区挖虫草和放牧。来回折返需要大量时间,牧民们只能选择在山里搭帐篷,而这一去就需要大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没法陪伴孩子,形成了特殊的留守儿童群体。我们来的季节,正是挖虫草的最佳时间。沿途我们就发现村里几乎家家都锁上了门,已经很少有人在山下居住了。当地人说虫草每年的产量不定,价格也不一样,大城市昂贵的虫草在他们这里却很便宜。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依然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校与校之间隔得很远,一路都是盘山路

因为地质原因,这里通火车的难度太大了,而从重庆(或成都)到达甘孜(格萨尔机场)的飞机每天只有一个班次,因为乘坐的人少,这一个班次还是依靠政府补助维持的。11号下午4点项目组工作人员达到格萨尔机场后,本以为赶不及去学校了,怕耽误孩子放学本来准备第二天再开始发放。可是对接的当地妇联主席却说没关系,学校还有晚自习,要一直到九点才放学,而且因为孩子家住的远,加上牧民都去山上采虫草了,学校是全寄宿制。当地特殊情况,学校也因地制宜的设置了相应的上课时间,晚上增加了阅读和少数民族特色课,在晚自习,老师的职责更多的是代替家长来陪伴孩子。

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 走进甘孜藏区


到达的第一所学校是竹庆镇协庆村小学,学校有267名学生。学校校长在一线执教13年,腿部患有残疾,为了坚守一线一直未婚,终身都献给了当地孩子,当地其他村小的校长和老师很多都是他之前带出来的学生。在当地,默默付出的老师太多太多,他们放弃了更好的环境,舍不下家乡,自愿留在最偏远的地方执教,可能一辈子都与孤独作伴,不仅要忍受高原寒冷苛刻的自然环境,还要忍受难以疏解的心理压力。只为了可以用微薄的力量,持之以恒的引领下一代,一日日一年年的教导他们,改变他们被环境固守的艰难处境。

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 走进甘孜藏区


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 走进甘孜藏区


比协庆村小学校长更让我们动容的是第二天遇到的拉绒老师,她是温托镇当批村教学点的唯一一名老师。如果不是当地的人带我们前去,我们甚至都不会觉察这里有一所学校。学校在牧区的深处,只是一个简陋的房子,里面除了这位乡村教师和三十个学生,还有拉绒的老公。因为不算学校的老师,虽然拉绒老公也在学校辅助拉绒工作,却没有工资,两个人只靠拉绒一个人微薄的工资生活。在这个“最孤独”的学校教孩子们读书,并没有磨灭拉绒的热情,她朴实善良,漂亮的大眼睛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学生没有床铺,她就去买别的学校淘汰的便宜的二手床品,有些学生年纪小,她就抽出早晚的时间给他们多补课。

通往教室的狭窄楼梯

学生的宿舍

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 走进甘孜藏区


昏暗的教室

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 走进甘孜藏区


眼里有光的孩子

孩子们住的地方非常的简陋,有的窗户甚至都已经破了。我问拉绒老师,这里冬天怎么取暖,她笑着说孩子们都已经习惯了,如果天太冷的话,到了冬天,他们也会把塑料瓶装上热水放在被窝里。我们的工作人员惊讶的问:“塑料瓶遇到热水不就扁了吗?你们为什么不用玻璃瓶呢?”老师说,这里太冷了,玻璃瓶会炸的。而热水袋对于他们来说太奢侈了,他们在这个地方也买不到。

学校的孩子听不懂汉语,老师帮他们一个个按上电池,示意他们去触摸开关。轻轻一点就亮的台灯让孩子们惊呼不已,眼睛里瞬间散发的光亮,让一路的艰辛都冲淡了。

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 走进甘孜藏区


另一个教学点仁古教学点,有129名学生,学生年龄跨度大,只会谢谢这句汉语,我们一进到班里,学生就围过来让项目员教他们使用爱心包里的东西。虽然语言不通,却没有阻隔。

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 走进甘孜藏区


演示台灯时学生惊讶的表情

本次发放人数最多的就是竹庆镇中心小学,为全校2-5年级共955名学生发放了爱心包,后续也将为1年级和6年级发放。在来之前,工作人员对当地情况不了解,认为中心校需要帮助的学生并不多,当地对接人解释说因为当地的特殊环境,虽然中心校学生很多,但学校处于偏远地区,虽然因为政府扶持学校基础设施还不错,但学生家里普遍困难,学生需要住校,给家里增加了很多经济负担。学校可以满足学生基础设施的需求,却没办法满足学生个人生活上的需求,这部分只能依靠社会帮助。项目员实地考察过该校,了解到学生们确实需要社会帮扶,才最终决定对中心校全校学生都发放爱心包。

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 走进甘孜藏区


5月份的甘孜还很冷,教室里没有供暖设备,面具班的孩子手上都是皴裂,鼻子一直吸溜,却没有影响他们专注的学习。

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 走进甘孜藏区


装爱心包的纸箱,孩子们捡回去卖废品,卖得的钱充当班费

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 走进甘孜藏区


第二天最后我们去到了柯洛洞乡色巴村小,为该校四个年级46名学生发放爱心包。


学校老师一直向我们询问有没有校服或者衣服的相关捐赠,因为每年都会有新的学生,所以她年年都需要到各处帮孩子们求助衣服的捐赠。她不忍心看着孩子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受冻,没有基本的保暖,孩子们也很难学习。这样的求助,每一所学校都像我们反馈过,我们也希望广大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有相关捐助,可以联系我们。

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 走进甘孜藏区


第三天去往的柯洛洞乡色巴村小距离县城来回要6、7个小时的车程。出了县城手机就失去了信号,道路也都是颠簸不停、泥泞不堪的乡道。我们到达的时候,孩子们刚好吃完饭聚集在水管前洗碗。我们捐赠的爱心包里的保温饭盒,以后就可以派上用场了。藏区非常容易引发包虫病,需要老师们一直强调卫生,所以对爱心包的需求非常高。学校会要求孩子们饭前洗手,每个月有条件的时候要洗一次澡,自己吃完的饭具也要刷干净。虽然北方已经进入了春天,甚至已经入夏,但是高原的天气依然非常寒冷。就在孩子们刷碗的时候,还下起了冰雹和雨。孩子们在屋檐下避了一会儿雨,雨势见小后,紧接着又跑到水管面前洗自己的餐具,因为这些水都是高山融雪水,即便有阳光也非常冰凉,更遑论在雨后。

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 走进甘孜藏区


爱心包里的物资:水杯可以让孩子们养成喝白开水的习惯;台灯(充电和电池两用的)和手电筒为他们照明;三层饭盒可以把饭、菜分开,而不是所有的食物都混在一起;跳绳为他们提供最便捷的体育运动;水笔、字帖让他们练好祖国的文字。很难想象,这些我们稀疏平常的物品,对他们却是那么难以企及,感谢所有爱心人士的每一点点行动,我们也会与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坚定每一步,愿意爱,愿意为乡村教育撑起希望。(记录者:杜海义 李童)

责任编辑:丁原


阅读314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