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废品喽 —— 旧书旧报五毛一斤!” 胡同里的吆喝声刚落,张大爷就把一捆泛黄的线装书往秤上放。丰宝斋的小王师傅正好路过,眼尖地瞥见书脊上 “光绪年间” 四个字,赶紧喊住:“大爷,这书别卖!您这《聊斋志异》是木刻本,比废品值钱百倍!”
北京丰宝斋:15210016680 010-53391996
家里堆着的老书,可能藏着你想不到的宝贝。线装书里夹着清代文人的批注,古籍里藏着失传的民间故事,就连不起眼的小人书,说不定是 50 年代的初版本。北京丰宝斋的师傅们上门回收时,常遇到把 “时光红包” 当废纸卖的藏家,小王师傅就常说:“老书就像老北京的胡同,看着普通,拐个弯可能就是惊喜 —— 关键是得知道哪条胡同里有宝贝。”
线装书:纸页里的 “木纹密码”,一看便知老不老
“您看这纸的纹路,对着光看像树皮的纹理,摸上去有点涩手,这是‘竹纸’,清代线装书常用这种纸。” 小王给西城区的李阿姨看她爷爷留下的医书,指尖划过纸页,“现在仿的线装书,纸要么太光滑,要么纹路均匀得像机器印的,一看就假。”
李阿姨这书每页都有朱笔批注,小王翻到扉页,指着上面的小印章:“这‘杏林主人’的章,是民国时期一位老中医的,说明这书当年是行医的人用的,有实际用途,比普通藏书更值钱。” 线装书的价值,不光看年代,还得看 “出身”—— 是官刻本还是私刻本,有没有名人批注,甚至有没有虫蛀都有讲究。去年丰宝斋收过一套《论语》,虽然虫蛀了几页,但因为有清代学者戴震的亲笔评注,最后卖了个好价钱。
最容易被当成废纸的是 “残本”。有位藏家的《三国演义》线装书缺了两册,本想当废品处理,小王却发现剩下的几册是 “毛评本”(毛宗岗评点),虽然不全,单册价值也比普通版本高十倍。“线装书就像老家具,哪怕缺个腿,只要材质好、工艺精,照样值钱。” 小王说。
古籍:泛黄纸页里的 “历史褶皱”,越皱越金贵
“这书纸都脆成这样了,还能要么?” 海淀区的王先生捏着本《唐诗选》,纸页一碰就掉渣。小王却小心翼翼地翻开,指着书口的 “黑口”(书版中心上下两端的黑标记):“您这是明代‘汲古阁’刻本,看这黑口的形状,是毛晋刻书的特点,现在找不着几本了。”
古籍的 “老”,藏在细节里:明代的书栏线(书页边缘的黑线)多是单栏,清代的常是双栏;早期刻本的字大如钱,后期的字越来越小;甚至连装订的线都有讲究 —— 老线装用的是棉线,时间长了会变成深褐色,新线则发白发脆。有本仿宋刻本的《楚辞》,别的地方都像,就因为用了尼龙线装订,被小王一眼识破:“宋朝哪来的尼龙线?这就像给古人穿运动鞋,太不搭了。”
古籍里的 “夹带” 更值钱。有位老太太的《金刚经》里夹着张清代的戏票,上面印着当时的演出剧目,小王说:“这戏票比书还稀罕,单卖都能值几千块。” 丰宝斋回收古籍时,总会小心翼翼地检查书页之间,就怕漏过这些 “时光赠品”。
小人书:巴掌大的 “童年博物馆”,印量少的最金贵
“我这一箱子小人书,都是小时候攒的,能值几个钱?” 朝阳区的赵大叔搬出个木箱子,里面整齐码着《大闹天宫》《铁道游击队》。小王拿起本《鸡毛信》,翻到封底:“您看这印数,‘第一次印刷 1955 年 印数 5000 册’,这种早期小印量的,一本能值几百块。”
小人书看着普通,门道却不少:50 年代的 “新美术” 版本比后来的值钱,名家绘画的比普通的值钱,成套的比单本的值钱。有套《三国演义》小人书,因为缺了其中一本,价格跌了一半;而另一套《水浒传》,因为每本都有画家刘继卣的签名,成交价比同类作品高了三倍。
最容易被忽略的是 “文革” 时期的小人书。有本《红灯记》小人书,因为印着特殊的时代标语,虽然品相一般,还是被藏家高价收走。小王说:“小人书就像时光胶囊,藏着一代人的记忆,越是特别年代的,越有收藏价值。”
丰宝斋上门收书:不按斤称,按 “故事” 算
“这些书论斤称也就几十块,你们真给这么多?” 张大爷看着小王开出的报价单,有点不敢相信。他那捆线装书里,除了《聊斋志异》,还有几本民国课本,小王每本都标了价,加起来比废品价高了两百倍。
丰宝斋上门收书,从不用秤,而是一本本翻看:看纸张、看印刷、看版权页、看是否有缺损。小王带的工具箱里,有放大镜看版权信息,有试纸测纸张酸碱度(判断老化程度),还有本《老书刊收藏指南》随时查阅。有位藏家的小人书,因为扉页盖着 “北京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的章,小王认出是 “馆藏书”,比普通版本多给了三成价。
更贴心的是 “无损搬运”。对于线装书和古籍,小王会带上棉手套和无酸纸,一页页隔开,再放进特制的书箱,就怕运输中损坏。“上次有位老先生的书,纸比薯片还脆,我们四个人小心翼翼抬上车,跟搬古董似的。” 小王笑着说,老书娇贵,得像照顾老人一样细心。
现在张大爷见人就说:“以前总觉得老书占地方,没想到是宝贝。丰宝斋的师傅不光给的价公道,还教我不少知识,值了!”
要是您家里也有堆着的老书,别先急着当废纸卖。联系丰宝斋上门看看,师傅们会像寻宝一样帮您筛选,告诉您哪本是普通旧书,哪本藏着 “时光红包”。就算最后不卖,也能知道这些老书的来历 —— 毕竟,每本老书里都藏着一段岁月,扔了容易,再找回来可就难了。
小王常说:“我们收的不只是书,是一代人的记忆。” 这话听着朴实,却透着对老物件的珍惜 —— 大概这就是老北京人愿意把老书交给丰宝斋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