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字画的人里,常听见两种声音。一种是愁眉苦脸的:“花了十万买幅‘齐白石’,结果是仿的,肠子都悔青了!” 另一种是乐呵呵的:“这画看着顺眼,五十块淘来的,挂在书房天天瞅着高兴,管它真的假的!”
北京丰宝斋:15210016680 010-53391996
这两种心态,恰好道破了书画市场的一个真相:买便宜的,其实永远不会上当。尤其对普通买家来说,与其抱着 “捡漏” 的心态花大价钱赌真迹,不如踏踏实实买幅自己喜欢的便宜画 —— 毕竟,花小钱换个心头好,从来都不亏。
真迹难寻,藏家也常栽跟头
老周在丰宝斋做了三十年鉴定,见多了 “高价买亏” 的例子。前年有位老板,在潘家园花八万买了幅 “李可染山水”,卖家拍着胸脯保证 “开门真迹”。结果老周一看,山石的皴法太糙,印章的朱砂色也不对,顶多是幅仿得还算用心的工艺品。老板当时脸就白了:“我就觉得便宜,人家说李可染的画哪能这么便宜,可我总想着万一捡着漏了呢?”
这就是书画市场的 tricky 之处:真迹太少,仿品太多,连行家都得拿着放大镜看半天。那些动辄几万、几十万的 “名家作品”,普通人根本看不出门道。你以为的 “捡漏”,大概率是卖家精心设计的 “陷阱”—— 毕竟,真迹就那么几件,早被大藏家锁在保险柜里了,哪会轻易流到散户手里?
丰宝斋的鉴定师小王常说:“市场上能流通的真迹,就像沙漠里的水。大部分时候,你看着像绿洲,走近了才发现是海市蜃楼。” 普通买家没受过专业训练,分不清 “仿品” 和 “真迹” 的细微差别,花大价钱买画,本质上是在 “赌运气”,十赌九输。
便宜买画,买的是份喜欢,哪来的上当?
相反,那些几十块、几百块的画,反而让人踏实。胡同里开茶馆的张姐,墙上挂着幅墨竹图,是她在旧货市场花三十块买的。“你看这竹子的劲儿,叶子的疏密,多精神!” 张姐擦着茶杯笑,“卖家说可能是老画,我才不管呢,挂着喝茶时瞅着舒坦,这钱就花得值。”
去年秋天,张姐想换幅牡丹图,就联系丰宝斋上门看看这墨竹能不能收。鉴定师一看就乐了:“这是八十年代的仿郑板桥,笔法还行,但不值钱。” 张姐也不恼:“我早知道!挂了五年,天天看,三十块换五年高兴,划算得很。你们要是能收,给几十块就行,不能收我就捐给社区活动室,让更多人瞅着乐。”
这才是普通买家该有的心态:买画不是买股票,没必要盯着 “升值”“真假” 较劲。一幅画,只要你看着顺眼,能让客厅添点生气,能让书房多份雅致,花几百块以内买下来,就像买了盆好看的花、一件舒服的衣裳 —— 钱花了,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喜欢,哪有 “上当” 一说?
丰宝斋上门收画时,常遇到这种情况:藏家拿出幅画,先说 “我知道这不是真迹”,然后讲这画是孩子学画时的习作,或是旅行时在古镇淘来的纪念品。“你们给估个价,能收就收,不能收我就留着。反正当时花的钱少,不心疼。” 这种心态,反而避开了书画市场里最大的坑。
便宜画里的智慧:不贪心,就不会亏
为啥说 “便宜永远不上当”?核心就在 “不贪心” 三个字。
书画市场的骗局,大多盯着买家的 “捡漏梦”。你想花一万买幅 “值百万” 的真迹,才会被卖家的花言巧语哄住;你一门心思想靠字画 “暴富”,才会忽略那些显而易见的破绽。可要是你一开始就没想过 “占便宜”,只是想买幅顺眼的画挂着玩,花的钱又不多,卖家就算想骗你,也骗不走啥 —— 总不能拿幅废纸骗你五十块吧?
就像丰宝斋的老掌柜常说的:“玩字画,先得学会跟自己和解。你要是真爱名家真迹,那就多看书、多学习,攒够了眼力和钱再出手。要是就是图个乐子,那就挑便宜的、喜欢的买,挂着舒服比啥都强。”
现在不少人家里挂着的画,都是这么来的:小区跳蚤市场淘的扇面,网上几十块买的印刷品,甚至是朋友画的习作。这些画或许没有收藏价值,但每次抬头看见,心里都亮堂 —— 毕竟,花小钱换个好心情,从来都是最划算的买卖。
要是哪天你看腻了,想换幅新的,还能联系丰宝斋上门瞅瞅。能收的,师傅们会给个公道价;不能收的,也能帮你看看画的材质,教你怎么保存。就像老周说的:“哪怕是幅学生画,只要有人喜欢过,就有它的价值。”
所以啊,逛书画市场别慌。看到喜欢的,先问问价,要是便宜到就算是假的也不心疼,那就大胆买下来。挂着、看着、喜欢着,这钱就花得值。至于真假?那是收藏家和鉴定师该操心的事。咱们普通人,图个高兴就够了 —— 毕竟,便宜买的快乐,从来都不会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