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 唐山公益书画苑书画作品赏析

长立国
2025-08-14
来源:记录者网

2025年8月15日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唐山公益书画苑精心策划了一场主题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书画作品活动。

参加活动的书画家有国家一级美术师、唐山美协名誉主席郑建中,中国美协会员、唐山美协顾问周祖光,一级美术师、唐山美协顾问关真全,中国书协会员、唐山书协名誉主席韩瑛,中国书协会员、唐山书协主席李智永,中国煤矿美术研究会会员习新民,中国书协会员阎嘉望,一级美术师、书法家吴连喜,中国美协会员,丰南美协主席王国儒,丰南美协名誉主席王俊标,中国美协会员张树人,河北美协会员刘光佐,一级美术师刘振强,河北省美协会员杨东生,河北省美协会员刘振东,河北书协会员范垂民,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邸毅,唐山美协会员孙国萍,唐山公益书画苑创办人、一级美术师张立国等。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将看到艺术家们通过不同的艺术视角和表现手法,展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的英勇抗争。有的作品会描绘那烽火连天的战场,战士们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壮烈场景;有的作品会刻画在战争阴影下,普通百姓相互扶持、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还有的作品会以诗意的笔触,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和对胜利的歌颂。

这场书画作品展,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对历史的深刻铭记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通过这些饱含深情的书画作品,我们将再次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悲壮,也将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郑建中 作品《警钟长鸣》

唐山公益书画苑艺术顾问郑建中老师的国画《警钟长鸣》以滇西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警钟碑为主体,画面中,那口巨大的警钟巍然矗立,庄严肃穆。腾冲,这片曾在滇西抗战中饱受战火洗礼的土地,每一寸都印刻着英雄的故事,每一处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悲壮,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苦难与抗争。背景里,连绵的山脉云雾缭绕,既展现出腾冲独特的地理风貌,又寓意着历史的厚重与深沉。郑建忠先生以精湛的笔墨技法,将警钟的质感、山脉的雄浑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观者在欣赏画作之时,仿佛能听到那穿越时空的警钟之声,在心底回荡。

周祖光 作品《大河云开》

周祖光老师的这幅《大河云开》,画面中,太行山巍峨耸立,宛如一座坚不可摧的丰碑,在那段烽火岁月里,它以自身的雄伟与厚重,成为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天然壁垒,而黄河,奔腾咆哮,似一道磅礴的天然屏障,汹涌的波涛不仅滋养着沿岸的万物,更在精神上给予中华儿女无尽的力量,激励着他们奋勇抗争。

在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和黄河见证了无数中华儿女抗击日寇的英勇壮举。无数革命先辈依托太行山的险要地形,开展游击战争,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黄河两岸的民众也纷纷投身抗日洪流,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着民族的尊严。这幅《大河云开》不仅是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更是对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的深情缅怀,提醒着我们铭记先辈们的牺牲与奉献,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

韩瑛 书法作品

这幅韩瑛老师的书法作品表达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如同花木兰一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尊严,不远万里奔赴抗日前线。他们不畏艰难险阻,跨越重重关山,在战场上英勇作战,用热血和生命诠释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英雄气概,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韩英老师以这幅作品致敬先烈,也激励着我们铭记历史,传承这种无畏的精神。

关真全 作品《边塞行》

关真全老师这幅《边塞行》。画面中,曾经战火纷飞的长城边塞,如今已换上了秀美的容颜。

遥想当年,长城作为抵御外敌的重要屏障,见证了无数抗击日寇的激烈战斗。战士们在这里浴血奋战,用生命守护着祖国的山河。那时候,烽烟四起,山河破碎,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先烈们的热血。

而如今,硝烟散尽,这里风景如画。连绵的山脉、潺潺的流水,还有那蜿蜒的长城,都在诉说着岁月的变迁。这幅画不仅展现了如今边塞的美丽风光,更寓意着先辈们的牺牲换来了今日的和平与安宁。

李智永 书法作品

“八秩春秋铭记山河曾泣血,九州日月长昭浩气永凝魂” ,这是李智永老师,为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所作的书法作品。

“八秩春秋” ,将抗战胜利后的悠悠八十载浓缩,岁月流转,可山河曾历经的苦难不会被遗忘。“铭记山河曾泣血” ,是对那段山河破碎、同胞蒙难历史的深刻回望,战火纷飞中,祖国大地满是疮痍,每一寸土地都饱含血泪。而 “九州日月长昭浩气永凝魂” ,则笔锋一转,展现出中华民族在抗战中凝聚的浩气,如日月恒长,这份精神气魄,早已融入民族魂魄,成为永恒传承的力量。

吴连喜 书法作品

吴连喜老师的书法作品《黄河在咆哮》堪称艺术与精神的双重震撼。

“黄河在咆哮”这五个大字,笔力千钧。那粗犷豪放的笔触,仿佛是黄河之水裹挟着泥沙,从九天之上奔腾而下,带着雷霆万钧之势,冲击着每一个人的视觉与心灵。它不仅生动地勾勒出黄河那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更深刻地寓意着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风雨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张树人 作品《抗战老兵》

张树人老师的水彩作品《抗日老兵》,以深厚造诣镌刻烽火记忆。老兵霜白的发丝以干枯笔触皴擦,带着岁月的粗粝;左眼周围的肤色以暖黄晕染,藏着未熄的热忱;而右眼那道疤痕,则以冷灰与赭石交织的色块沉着铺陈,既不刻意渲染血腥,又让创伤的痛感直抵心灵。

这抹左手敬礼的姿态,是对家国的赤诚,是对牺牲战友的告慰,更是用残缺躯体筑起的精神丰碑。作品以“不忘”唤醒记忆:不忘暴行伤痛,不忘全民抗战国魂;以“致敬”传承信仰:那道疤痕、那只残臂、那抹敬礼,是老兵用一生践行的忠诚,更应成为我们触摸历史温度的坐标。

习新民 作品《抗联营地》

习新民老师的素描作品《抗联营地》。这幅作品将我们的思绪带回那风雪弥漫的东北大地,带回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画面中,东北的地窝子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显得格外简陋。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抗联战士们却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抗联营地》不仅仅是一幅素描作品,它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让我们铭记抗联战士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无畏,坚定信念,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一切。

阎嘉望 书法作品

阎嘉望老师的作品《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以雄浑的笔墨、深刻的内涵,传递出对抗日战争的深切感悟与真挚心声。

“铭记历史”四字,仿佛在提醒我们,那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岁月,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14年的艰苦卓绝,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珍爱和平”则蕴含着对和平的无比珍视与向往。经历过战争的创伤。

王俊标 作品《太行丰碑》

这幅工笔重彩佳作《太行丰碑》出自王俊标老师之手,画家以抽象手法绘就,将太行山的神韵与历史印记巧妙融合。那浓郁的红色,寓意深远。它是胜利的色彩,仿佛在无声宣告着曾经的艰难战斗终得凯旋;它是红色记忆的载体,承载着先辈们为理想信念拼搏的热血与荣光。

画家采用纪念碑式的设计,使得整幅画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观者眼前。这种构图不仅强化了作品的庄严感与厚重感,更让太行山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得以升华,引发观者对历史的追忆、对先辈的缅怀以及对当下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王国儒 作品《坚守》

王国儒老师这幅名为《坚守》的作品,把视角聚焦在迁西长城的一处瞭望点上。

在抗日战争那段艰难岁月里,这处瞭望点成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关键所在。战士们曾在这里不顾危险,时刻留意敌人的动向,一旦发现异常,就马上把消息传递出去,给周边的抗日队伍发出警报,让大家提前做好战斗准备,从而能更好地抵抗敌人的进攻。

现在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忘记过去那段艰苦的岁月,要缅怀那些为了民族独立而英勇战斗、甚至牺牲生命的先烈们。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传承着一种宝贵的精神。

刘光佐 作品《地道战》

刘光佐老师《地道战》画作,以坚实的绘画造型能力,再现了当年发生在冀中平原可歌可泣的人民抗日战争场景。作品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那段尘封却热血沸腾的历史记忆之门。

这幅《地道战》,是对历史的铭记,是对英雄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开创未来;只有传承英雄精神,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在庆祝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缅怀先烈,传承地道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刘振强 作品《血墨绘国殇,大刀指扶桑》

白山黑水千秋恨,国破家亡百世伤,莫与豺狼空论理,铁马金戈斩扶桑。刘振强老师的这幅画作,以泣血之笔,绘就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大地的苦难与抗争,每一处笔触都浸透着无尽的悲愤与不屈的精神。

画家创作这幅作品时,内心必定是悲愤交加却又充满力量的。他通过这幅画,不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传承一种精神。在那个国破家亡的年代,无数中华儿女怀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他们的精神,如同一座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范垂民 书法作品

这幅书法作品出自范垂民老师之手,内容为“抗战胜利展风采,民族崛起铸辉煌”。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遍神州大地,那是无数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荣光。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于艰难困苦里坚守信念,用不屈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为民族赢得了尊严与胜利。

“抗战胜利展风采”,是先辈们用热血铸就的风采,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民族崛起铸辉煌”,是当代人以奋斗书写的辉煌,正闪耀在时代的征程中。让我们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杨东生 作品《在那秘密的树林里》

杨东生老师的《在那密密的树林里》,以山水为底色,以历史为颜料,把《游击队之歌》的精神内核,泼洒在宣纸之上。这幅画,不只是艺术的创作,更是对民族抗争记忆的打捞与致敬。它让观者透过山水的静美,触摸到战斗的热血;凝视游击队员的身姿,读懂家国大义的重量。在岁月流转中,山水或许会淡去颜色,可画里藏着的抗击日寇的勇气、对家国的赤诚守护,会如松涛般永续回响,提醒后来人:先辈们曾以山河为甲、热血为矛,换得今日太平,这份民族精神,当永远铭记、代代传承 。

邸毅 作品《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邸毅老师的这幅《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画中,天空被硝烟染得灰暗,几架敌机嚣张地盘旋着,投下死亡的阴影。地面上,火焰熊熊燃烧,映照出战争的残酷。然而,画面的中心,一名身姿挺拔的战士坚定地站立着,他手中高举的红旗,如同一道希望之光,划破黑暗。在他身后,是一群神情坚毅的战友,他们或许衣衫褴褛,却眼神坚定,充满了视死如归的勇气。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以不屈的意志和顽强的抗争精神,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领土完整。画中的战士们,就是这些英烈的缩影,他们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勇敢与担当。

刘振东 作品《浩气》

刘振东老师的作品《浩气》以喜峰口长城为蓝本。喜峰口长城在抗日时期是重要的战略隘口,曾有力阻挡日军,无数爱国将士在此奋勇抗击日寇,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这幅画不仅是对喜峰口长城壮丽景色的描绘,更是对革命先辈们在长城沿线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的致敬。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将伟大的抗战精神传承下去,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张立国 作品《731 历史之殇》

八十周年仇未雪,国耻世代永不忘。铭记国耻,吾辈当自强。张立国老师的作品《731 历史之殇》 。80年前,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破华夏大地的宁静,而臭名昭著的731部队,更是将人性的丑恶演绎到极致。他们如同地狱爬出的恶鬼,在这片土地上肆意妄为。那罪恶的防毒面具下,藏着的是一颗颗冷酷无情的心。他们把无辜的百姓拖进实验室,将孩童视作实验品,用冰冷的器械和残忍的手段,践踏着生命的尊严。

80年过去了,时光也不能能抚平战争留下的伤痕,那深入骨髓的国仇家恨,我们永世不忘。这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我们要让后代知道,曾经的中国经历过怎样的苦难,曾经的人民承受过怎样的折磨……

孙国萍 作品《盛世和平》

本次活动以孙国萍老师这幅《盛世和平》结尾,恰似一颗凝结美好愿景的明珠,将人们对和平繁荣的向往,晕染在细腻笔触间。

这幅作品,以传统工笔之美,串联起历史与当下、愿景与现实。它反映的,是国人在铭记苦难后,对盛世的向往、对和平的执着,借牡丹的盛、竹子的韧、白鸽的纯,编织出一幅“以史为鉴,祈愿和平”的精神长卷,让观者在欣赏艺术时,也重温守护和平、共创奔向盛世的使命,明白“岁月静好”需要铭记过去、珍惜当下,更要以行动续写和平篇章。

唐山公益书画苑项目由画家张立国在2016年发起,旨在通过艺术的形式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践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画苑成立之初得到了中书协会员,中美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以及唐山知名画家等艺术人士的积极参与和赞扬。

画苑成立以来,先后走进内蒙锡林浩特、河北秦皇岛,沧州、雄安、承德等地开展艺术进校园、艺术进企业等多项交流活动,为书画爱好者增加文化交流平台,为书画艺术互通互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也受到了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的好评。

目前,唐山公益书画苑已经和中华艺术名家联谊会、中国公益记录者在线积极对接,将对艺术公益项目、艺术家的公益行为、优秀工艺作品、文艺志愿者等进行宣传推广。进而有效宣传和推进艺术公益事业的繁荣发展,展现中国艺文学术界的精神风貌。

记录者:张立国



阅读21173
分享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
写下您的评论吧